清明時節雨紛紛,大理市灣橋鎮古生村附近云南農墾集團有限責任公司“云糧·洱海留香”綠色有機種植基地里,白族群眾育秧忙。趁春意復蘇的時節,云南農墾在洱海邊又開始了新一年的可持續綠色發展模式的春耕備戰工作。
讓鄉村振興插上增效的經濟翅膀
蒙蒙細雨中,大理順源勞務公司、大理源豐合作社的負責人趙月純帶領數十名白族群眾,在云南農墾集團大理蒼洱留香農業發展有限公司(下簡稱:云南農墾大理公司)技術員的指導下,通過育秧播種機將一盤盤谷種播種完送入育秧棚。今年整個基地的育秧工作由趙月純的合作社以經營合作的方式承擔,整個合作社的收入也將與育秧的質量和數量掛鉤。
趙月純介紹,2021年,從育秧、插秧、中耕管理到收割,一年中先后有2000多人跟他一起做活,人平均工資有2萬多元。而跟他做活的大多是周邊村子年齡偏大的婦女,她們好多年都不種植水稻了,一般在家幫兒女帶孩子,云南農墾大理公司來了后,讓這些婦女有了就近打工的機會,為鄉村振興家庭增收作出了貢獻?!白钪匾囊稽c,我們從公司學到有機肥育秧、機械化插秧、中耕管理和機械化收割的先進生產模式。在中耕管理中,云南農墾管理很嚴格,不允許使用任何化肥,也不允許稻田里的水流入溝渠最后淌入洱海。這種有機種植方式和管理模式,很好地促進了洱海保護?!壁w月純說。
云南農墾大理公司相關負責人介紹,近年來,云南農墾集團高起點推動云南高原特色現代農業高質量跨越發展。2021年1月按照省委省政府的要求,所屬企業云糧集團與大理市簽訂合作協議,建設大理環洱海流域綠色水稻種植基地,并在大理市注冊成立大理公司負責項目實施。2021年,共流轉土地1萬畝,大春種植以優質軟米云粳37號水稻品種為主, 以洱海之水灌溉滋養,形成稻魚、稻鴨共作生態環境,打造出具有地標性代表的云南高原特色有機大米 “云糧·洱海留香”高原軟香米。
公司在組織種植過程中,公司負責提供秧苗、農資及技術,當地合作社負責中耕管理和機械收獲。通過探索“公司+合作社+農戶”的模式,發動當地農戶注冊成立了16家農業服務公司,實現了當地農戶就近打工、還田于民,帶動農戶增收效果顯著。
扎根蒼洱打造世界一流“綠色食品牌”
油菜花謝,菜籽飽滿。正在田間察看油菜生長情況的和如鶴,是云南農墾大理公司的農業種植顧問。他曾經在澄江市流轉了700畝耕地種植水稻,他看到云南農墾在洱海流域高質量、環保發展農業的決心后,就將澄江市的耕地交給他人代管,全身心地投入到種植顧問工作中。
談起水稻種植,和如鶴介紹,2010年隨同云南省政府組織的代表團到泰國參觀考察水稻種植和泰國米時,在一家米廠,華人身份的米廠老板很不客氣地對他們說,他不認可中國的水稻種植,他們都不會栽種中國的水稻品種,也不吃中國米。
和如鶴說,他很不服氣,于是在2012年開始接觸軟香米,他認為這個品種的軟香米比泰國米好吃。2018年開始嘗試軟香米的水稻規?;N植。
現在,他受聘作為農業種植顧問,與云南農墾大理公司一起探索洱海流域農業高質量發展的同時,探索科學化農業種植對洱海保護的模式?!八咎镉袧竦刈饔?,它將污染物沉淀下來,有調節徑流、改善水質,減少農業面源污染洱海的作用,特別我們是有機種植,這種保護作用就很大?!焙腿琥Q說。
在蠶豆試驗示范地里,25歲的王睿帶領的試驗小隊,將每個田塊抽檢出來的蠶豆拔出來,進行蠶豆株高度、每株蠶豆夾數和整株蠶豆米粒重量等測量工作。王睿告訴記者:“水稻成熟時,我們試驗小隊也會按照這個方式進行抽檢,這樣做的目的是查看每一個品種,在種植管理過程中的生長差異情況,通過實驗室進一步檢驗后,找出最先的品種并總結出最優化的種植管理模式,以期獲得增產保質量的科學種植方法?!痹颇限r墾的負責人說,“云糧·洱海留香”高原軟香米由云南省農科院多年選育和推廣,嚴格按照《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洱海保護管理條例》的規定和“三禁四推”的要求,保證了稻谷種植的綠色、有機化,并秉承“甄選當年原稻,只裝當年新米”的理念,采取稻谷低溫儲存、綠色加工技術,形成了從田間到餐桌全程可控的全產業鏈,保障了每一?!岸A粝恪泵椎男迈r、營養、健康,保證廣大百姓吃得放心、貼心、養心。
2021年豐收節上,現場嘉賓參觀了解“云糧?洱海留香”基礎款、升級款、鮮米款、粥米款、禮品款等全系列新品,品嘗了新米米飯、米餅、米布、米糕等風味美食,對新米糯香清甜的口感贊不絕口,并對云南農墾打造“綠色食品牌”工作及加快推進云南省綠色食品產業發展給予了高度評價。
強強聯手探索高原湖泊綠色發展模式
洱海波光瀲滟、鷗鷺翔集、岸柳成行。
2022年4月3日,云南農墾又邀請來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農業大學、國家農業綠色發展研究院院長、教授張福鎖團隊十多人,雙方就洱海流域農民高質量發展和保護洱海舉行了座談。
座談會上,云南農墾黨委副書記、工會主席陳云忠,代表集團公司對張福鎖院士一行專家人士到云南農墾指導工作表示感謝。他向張福鎖院士團隊介紹了云南農墾在云南各州市的糧食、蔗糖、茶葉、咖啡、蘋果、馬鈴薯等種植項目進行了通報,還詳細地介紹了云南農墾“云糧·洱海留香”綠色有機種植基地的種植管理模式。
張福鎖院士對云南農墾的綠色農業種植管理模式給予了充分的肯定,并向云南農墾參會人員介紹了他們在全國各地農業科學種植過程中一些好的經驗和模式。張福鎖院士表示要與云南農墾建立長期的戰略合作關系,共同探索洱海農業高質種植的課題。
據介紹,張福鎖院士團隊在大理市灣橋鎮古生村建立了科技小院,致力于洱海保護與鄉村振興的相關研究。云南農墾準備與科技小院展開深度合作,開展精準施肥、節水、面源污染治理,開展新品種試驗、示范等,打造綠色種植核心基地。依托古生的資源優勢,積極探索“田園+”模式,培養一批當地農戶成為綠色種植能手,帶動當地群眾開展二三產業,振興古生村。打造古生村基地示范區,大力開展培訓、試驗示范推廣活動,為企業培養種植、經營方面的人才,為帶動洱海流域鄉村經濟,積累經驗、培養人才。雙方以云南九大高原湖治理示范區定位大理基地,探索九大高原湖可持續綠色發展模式。
4月4日,在古生村何利成家,張福鎖院士告訴記者,團隊將在多目標協調發展的理念下,下一步將利用他們的科技種植技術模式和科研人才優勢與云南農墾的國企優勢加強合作,做好洱海保護、產業轉型和鄉村振興的洱海流域農業綠色高質量發展工作。同時,準備在大理建立20個科技小院,期望在鄉村振興工作中,幫助當地農民從鄉村產業文化打造、產業品牌包裝上做文章,帶領農民走綠色發展之路,讓洱海流域青山綠水變成農民增收的金山銀山。帶動農民發展經濟過程中,在保護洱海的同時,讓農民朋友吃得好、吃得健康,日子過得紅紅火火。
云南網通訊員 陳藝心 羅成廬